阿尔山天气预报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人文阿尔山history

当前位置:阿尔山旅游网 >> 走进阿尔山 >> 人文阿尔山 >> 民俗文化

蒙古族礼俗

发布日期:2013-07-20 编辑:admin 来源:阿尔山旅游网 点击数:280 [复制文章地址] [我要打印]
分享到:

一、蒙古包

蒙古包时候称作 “穹庐”、“毡帐”,是用羊毛毡制成的一种圆形尖顶房屋,分成移动式和固定式俩种。牧区的蒙古包多为移动式。蒙古包的构成既简单又科学,架子由上下俩部分组成若干个细木杆编制成了网状圆形避与顶部,用厚羊毛毡覆盖,再用牛毛绳从四面绑缚;顶部有天窗,上面多雕记着美丽的花纹,能通烟气,采阳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容纳20个人,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居住和使用。

二、服饰与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蒙古族的服饰制作精致而复杂,样子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提到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

三、歌舞曲艺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有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和精湛的工艺品。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筷子、安代、好来宝、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为琴杆的上端雕有一个很精致的马头,所以叫马头琴。演奏马头琴的人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古老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蒙古族民间艺术,成为了祖国民间艺术宝库的一块瑰宝。

四、献哈达

蒙古民族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中就有献哈达的习惯。日常礼仪中一般以蓝色的哈达最为正宗,这与民族宗教信仰分不开。自古以来,蒙古民族信奉长生天,认为苍穹的蔚蓝色浩瀚无边、纯洁美丽、清醒永恒,并具有威猛无穷的神力,在恩惠自然界的万物生灵。由于蒙古民族无比敬慕苍天之蓝色,曾把民族的属性也归为蓝色。这种崇敬大自然、顺从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荣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贯穿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

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哈达的礼节随处可见,家中会客、野外路遇、探亲访友、求人办事等为了表达亲善友好、互相尊重和祝福之意,彼此从腰中的褡裢里取出哈达来进行对接,然后再谈正事。现在,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蒙古人向客人敬献哈达,表示对客人尊重和祝福,属于蒙古民族的最高礼仪。

五、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大多数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

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六、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7月初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喜悦之情。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摔跤、射箭和赛马)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科技传播,以促进生产。

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