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天气预报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文学作品Literaryworks

当前位置:阿尔山旅游网 >> 走进阿尔山 >> 人文阿尔山 >> 文学作品 >> 阿尔山童话

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发布日期:2014-05-27 编辑:曹继云 来源:阿尔山旅游网 点击数:125 [复制文章地址] [我要打印]
分享到:

走进阿尔山,便走进了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世界。独具魅力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带给人们无限的愉悦与遐思。然而,有谁知晓阿尔山曾是个饱经忧患,历尽苦难之地呢?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我们仍有必要通过残留至今的日伪战争遗迹,感知当年日本侵略者在阿尔山地区犯下了怎样的难以罄书的滔天罪行。

鬼子兵营与日伪家属区

从伊尔施镇驱车西行十余里,便可看到一片地形独特,视野开阔的平展地段。这就是日伪时期被称作“老伊尔施”的日本鬼子军事管辖区。管辖区的东北角,靠近哈拉哈河南岸有一块平坦之地,这便是打捞、堆放流送木材的木材储存场。储存场旁边的山坡下有一幢木刻楞房子,这是给搬运木材的劳工们居住的地方。管辖区的南山腰上,便是鬼子的军营所在地,驻扎着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107 师团下属的一个步兵中队。靠近军营的山坡修有一个水泥山洞,这是鬼子的弹药库。沿兵营向北1000 多米处有两幢砖瓦房。靠东面这幢房的西房山,住在这里的是鬼子的骑兵小队。距骑兵小队驻地向北仅一道之隔的便是日伪家属区,家属区一共有四幢砖瓦房,住着日军随军家属和他们的孩子。

解放后,鬼子的南山军营已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东北角的木材贮存场也都盖上了房子。日伪家属区的几幢房屋至今保存尚好,只是时过境迁,每间房子的主人都换成了本地居民。屋内的壁橱、拉门、吊柜、室内格局,依然保留着当初的样子。早些年居住在老伊尔施的人们在耕地时,还时常耕出鬼子逃跑时丢下的一些饭勺、菜刀、小石人、石马等物件。在南山军营周边当时还能拾到早已腐蚀烂破的马灯、断刺、子弹、炮弹壳、破钢盔等。至今在通往老伊尔施南山沟里九股线日军
军营的半路山坡上,还有一座鬼子的孤坟。石碑上的名字已不清晰,但尚可看出是昭和六年立的碑。

“洋灰桥”与车站废墟

位于阿尔山市区北22 公里处的哈拉哈河上,有一座铁路水泥桥,当地人称之为“洋灰桥”。这座桥南北走向,桥面宽6 米,桥长60 米,两边各有引桥30 米。桥身有5 个桥墩支撑,每个桥墩水面距离高约15 米,全桥呈灰白色,桥体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

说到“洋灰桥”,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侵略者为何要在哈拉哈河之上修这座桥呢?据史料记载:1936 年12 月兴安隧道竣工后,由白城至索伦的铁路很快就穿越兴安隧道修到了阿尔山。这条铁路的修成,不但使交通运输力大大的提升,也为日寇实施“北进计划”提供了后勤运输的保障。为了把“运转站”阿尔山与军事要塞海拉尔连成一体,日本鬼子便下定决心修一条白海铁路(白城至海拉尔)。修完这座桥后,鬼子又在老伊尔施和杜拉尔之间修了车站。还在“洋灰桥”南边的空地上堆放了许多铁轨和枕木,准备尽快动工修建铁路。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1945 年8 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军发动了全面攻势。驻守在阿尔山地区的日军不得不仓惶逃窜、
狼狈撤军。修建白海铁路,建立以阿尔山为后勤保障基地,以海拉尔为前哨进攻阵地的梦想也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解放初期,在阿尔山通往海拉尔的公路旁,还能看到变成废墟的车站和已经霉烂的枕木。

为了方便伊尔施生产大队的农民过桥耕耘土地,1979 年8 月,由阿尔山镇出资,伊尔施生产大队出人,对“洋灰桥”进行了桥面重修。借着原来桥身的基础,把桥面扩展到8 米,上面全用30 公分见方的木方铺就,木方上用6 公分厚的木板排铺。桥面两旁重新装修了方木栏杆,桥头两旁的引桥也相应加宽。重修的大桥一直使用到新公路大桥建成才寿终正寝,完成了它所承载的使命。

岁月悠悠,山河依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洋灰桥”已然和其他日伪战争遗迹一道,如今只能落寞地散落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但是,它们绝不会被人遗忘,因为只要看到它们的存在,就能唤醒人们的记忆,重新咀嚼昔日蒙受耻辱的那份悲哀与苦涩。

撰文/ 孟了